用完即丢的塑料制品在迅速增多,已经超过了地球的处理能力,塑料污染因此成为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之一。在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,垃圾收集系统效率低下或根本不存在,导致那里的塑料污染最为明显。但发展中国家,尤其是那些回收率低的国家,同样无法妥善收集处理。面对无处不在的塑料垃圾,各国经谈判后,共同起草了国际条约,希望能改变现状。
塑料是如何占领地球的?
塑料诞生于化石燃料,距今不过100多年的历史。二战后,随着生产开发速度加快,成千上万的塑料制品涌现了出来,改变了现代生活:如今我们简直无法想象没有塑料的生活。塑料可以做成救生设备,为医学界带来了重大革新;塑料让太空旅行成为可能;塑料减轻了汽车和飞机的重量,从而节约燃料、降低污染;塑料做成的头盔、恒温箱和净水设备更是拯救了无数生命。
然而,这种材料也有阴暗的一面:在提供便利的同时,塑料也带来了用完即丢的文化。今天,一次性塑料占每年塑料产量的40%。很多塑料制品,比如塑料袋和食品包装,使用寿命只有几分钟到几小时,但在大自然中却能存在数百年。
数量惊人的塑料
一半数量的塑料是在过去15年里制造出来的。
塑料制品的产量成倍增长,从1950年的230万吨,一路飙升至2015年的4.48亿吨。预计到2050年,产量将翻一番。
每年,约800万吨的塑料垃圾从沿海国家流入海洋。这相当于在全世界的海岸线每隔30厘米放置五个装满垃圾的垃圾袋。
塑料中通常含有使之更结实、更柔韧、更耐用的添加剂。在塑料制品变成垃圾后,这些添加剂反而能延长它们的寿命,据估计,至少需要400年,它们才会分解。
塑料的环球之旅
海洋,地球最后的水池。大部分的海洋塑料垃圾其实都来自陆地。主要河流就像传送带一样,在顺流而下的过程中,带着越来越多的垃圾,奔向大海。很多塑料垃圾会被裹挟至沿海水域,但一旦有洋流经过,整个世界都将成为它们的游乐场。
亨德森岛是一个无人居住的环礁,属于皮特凯恩群岛,位于智利和新西兰中间。科学家在那里发现了来自俄罗斯、美国、欧洲、南美洲、日本和中国的塑料制品。它们之所以会出现在那里,是因为南太平洋环流的缘故。
塑料微粒
风吹日晒,再加上海浪的拍打,海洋中的塑料垃圾渐渐分解成小颗粒,直径通常不到5毫米。这些所谓的塑料微粒遍布大海,甚至出现在全球各个角落,从世界最高峰珠穆拉玛峰到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,都有塑料微粒的身影。
不仅如此,塑料微粒还会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碎片,潜入城市饮用水系统,飘浮在空气中。
塑料的危害
从鸟到鱼到其他海洋生物,每年有几百万只动物死于塑料。近700种物种,包括一些濒危物种都受到了塑料的影响。几乎每一种海鸟都吃过塑料。
其中大部分死亡事件是缠绕致死或饿死。海豹、鲸鱼、乌龟和其他动物经常被废弃渔网或六罐塑料环勒死;100多种水生生物的体内含有塑料微粒,包括人类的盘中餐:鱼、虾、贻贝等。很多时候,这些微粒穿过动物的消化系统排出体外,看似无事发生,但也会发生塑料微粒阻塞消化道或刺穿器官,引发死亡,或者塞满了动物的胃,导致它们食欲减退,最终饿死。
陆地上的动物也不能幸免,大象、鬣狗、斑马、老虎、骆驼、牛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都曾因为误食塑料而死亡。
试验证实,塑料会导致一些物种的肝脏和细胞受损,生殖系统被破坏,产卵量减少,比如牡蛎。一项新研究发现,鱼苗出生后几天内就会吃纳米纤维,这让科学家不得不思考塑料对鱼类种群数量的影响。
阻挡塑料大军
一旦塑料垃圾进入海洋,就很难,甚至不可能被重新收集。一些机械系统可以在内陆水域,拾起像泡沫杯和饭盒这样的大片塑料,比如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的垃圾拦截器:垃圾轮先生;但一旦分解成塑料微粒,漂浮在开阔水域,它们几乎无能为力。
很多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(包括国家地理学会)认为,首先应该阻止塑料垃圾进入江河湖海:改进垃圾管理和回收系统,改善产品设计,考虑到一次性包装的使用寿命较短,减少生产不必要的一次性塑料。